欧易OKX下载
欧易OKX交易所,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区块链这个系统本身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去风险’,做到点对点的信任。那这个信任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每个任务运行的程序都遵循同一条原则,唯一实现办法——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源代码
2016年,区块链在资本寒冬中逆势上扬,一时大火。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核心底层技术,区块链已经来到台前,正颠覆传统金融行业和我们的生活——除了引来银行、监管机构、互联网巨头的侧目外,小蚁、布比等一些专注于区块链概念股的技术团队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早在2013年,上海有个比特创业营组织,几个喜欢比特币的人凑在一起,经常搞一些活动。达鸿飞在一次会上做主题演讲,彼时,小蚁的名字还没有想好,甚至“区块链”的叫法也没有出现,只有英文名字“Blockchain”,但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十分坚定: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数字货币,不是类似于支付媒介、支付手段或者交换媒介之类的数字货币。”
直到2015年初,区块链的名字出现,他们意识到,这正是指他们正在做的——小蚁背后的技术。
“小蚁不是一家公司”
小蚁区块链创始人达鸿飞告诉Xtecher,2014年初小蚁区块链核心团队就发起了中国第一个区块链项目,并且是中国唯一一个实时开源的公有链项目。自成立以来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不乏业内有人称小蚁是“P2P化的纳斯达克,数字资产领域的Uber”。
白皮书是这样定义小蚁的:
“小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实体世界的资产和权益进行数字化,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发行、转让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业务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小蚁可以被用于股权众筹、P2P网贷、数字资产管理、智能合约等领域。”
“小蚁不是一家公司”,达鸿飞向Xtecher强调,它是一个开源的社区项目,背后有开发者也有参与者,任何有基础的人都可以参与,没有限制。
在运营小蚁的过程中,核心团队看到了市场对“分布式账本”这项技术的需求,就于2016年底注册了一家公司“分布科技”,公司对外的品牌名称即Onchain。Onchain的主要业务方向是做区块链通用的底层框架。达鸿飞说,这家新公司更像一个底层技术的开发公司,一个技术公司。对于小蚁和Onchain的关系,“小蚁不属于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也不属于小蚁”,但很明显,二者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开源的区块链都是耍流氓”
小蚁是国内第一个区块链项目,并且是中国唯一一个实时开源的公有链项目。
为什么决定开源?
达鸿飞告诉Xtecher,区块链本身要解决的是信任问题,颠覆的是传统的单点信任和对某一中心化机构的信任。如果不开源,那仍将会是一个中心化的机构,与区块链的精神背离。
他半开玩笑地指出,“不开源的区块链都是耍流氓”。
可以肯定,若是不能做到开源,那所宣称的区块链技术则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是对于一项技术的信任,而是对商誉、对公司或者对个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本身是脆弱的,需要其他辅助的措施来建立这种信任。通常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或投资,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诸如审计公司、银行等)核实经营数据后才能得到授信,此间需要付出的大量信用成本。
事实上,神秘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一开始也选择了开源,这实际上也成为了比特币最初能够被很多技术大牛接受并主动传播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催生出了之后各种“山寨币”。小蚁便也“传承”了这种开源精神。
达鸿飞继续解释,“既然都是区块链了,为何不直接开源呢?我告诉你它是怎么工作的,我证明给你看,它确实是这么工作的。”
他举例子,这相当于有两类厨房,一类门紧锁着,上面写着闲人免进,后面干什么你不知道;另一个门是透明的,所有厨师怎么操作,你都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谁更可靠?答案不言自明。
同样,小蚁区块链的另一位创始人、自称“写了小蚁社区99.9%的代码”的核心开发者、Onchain CTO张铮文和达鸿飞的观点高度一致,“不开源的区块链在我看来,它不是个区块链,它是个伪命题。”他说,目前国际上所有大型、知名的区块链都是开源的,比如Hyperledger的Fabric,还有Corda等,都是开源的,技术都是公开的。
张铮文告诉Xtecher,“区块链这个系统本身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去风险’,做到点对点的信任。那这个信任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我知道我运行的这个程序跟你运行的这个程序它们遵循了同一条原则——唯一实现办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源代码。”
小蚁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发展了不到三年,从最早完全没有任何代码到目前约5万行的代码量,所有的源代码都是原创的、所有代码都是开源的,都遵循MIT开源协议。代码托管于GitHub,目前有100多个人复制了小蚁的项目,对它进行一些修改使用。
2017年技术重磅:跨链互操作协议和智能合约
“每个新产业兴起的时候,都会有人想要浑水摸鱼,那些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各种数字货币进而圈钱的行为,肯定是伪区块链概念。”有区块链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这当然不是小蚁希望选择的道路。
技术核心开发者张铮文谈小蚁的技术路线:第一步是构建跨链互操作协议;第二步是打造能够运行智能合约的虚拟机;第三方面是编写大量智能合约。
目前,各种不同的区块链纷纷涌现,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又迫切的需求。从互联网发展历程可以推测,未来将由一个多链互联的价值网络,共同向用户提供可信安全、快捷高效的服务,而跨链技术是实现价值网络的关键。
“跨链技术”正是2017年小蚁的重头戏。
达鸿飞说:“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是有很多的区块链,而不是所有的业务跑在一两个或者是两三个区块链上。”
小蚁开年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制定一个跨链互操作的协议或者是一种标准,只要是符合这个协议里面基本要求的区块链,都能够互相之间进行操作。
对于普通的区块链来说,所有资产、信息都承载在同一条链上。这样同一条链上的用户彼此都能进行交易,互相操作。小蚁的设想是每一个链,每一个不同的资产,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利益集群,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链。当他们进行交易的时候,可利用这个跨链互操作协议进行交易。
通过这个跨链互操作协议,每个公司或是集团都能够拥有自己的联盟链、私有链,同时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区块链和外部进行链接。
按照未来的应用场景划分,跨链互操作协议分为:跨链资产交换协议和跨链分布式事务交换协议。
通过“跨链”,区块链信息载荷量少、累积共享数据庞大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免让人对其安全性担心——如果给原本单独“延长”的区块链加上另外一个接口,是否意味着别人能够通过这个接口篡改信息?
对此,小蚁专门给Xtecher记者解释了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具体的互操作协议来确保安全性。”
比如C冒充A传递信息给B这种问题,C实际上还需要通过互操作协议获得A的私钥,才能对信息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A的私钥跟单个区块链一样,也是存放在本地的,安全性基本和之前一致。
“当然会有人提之前出现私钥被线下盗取的状况。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视作A自己的意愿,因为个人的安全只能依靠你自己来确保。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保证‘原子性’(一个事务包含多个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
2017年小蚁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智能合约的技术创新。
“智能合约”,是1994年由密码学家尼克萨博首次提出的理念,几乎与互联网同龄。
智能合约指能够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在比特币出现以前,因为不存在安全可靠的执行环境,智能合约一直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而区块链由于其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特性,天生就可以为智能合约提供可信的执行环境。
以往资金的真正交割付钱是在银行中实现,有了区块链之后,链上可以记录登记资产,代码可以在链上可信地进行自动执行,然后直接对资产进行交割——这就是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
国外已经有智能合约应用的例子:
2016年10月,澳洲联邦银行(CBA)、富国银行(Wells Fargo)就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一批 88 包的棉花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运到中国的青岛。此次交易的双方实际上同属博瑞棉花(Brighann Cotton),只不过交易双方分别为博瑞棉花美国分部和澳大利亚分部,而且两边都使用了美国区块链公司Skuchain的Brackets系统。
原来交易中的大量的纸质信用证通过存储在私有分布式账本上的一个数字智能合约来执行。这份智能合约由计算机代码编写,一旦达到合约条件,交易就会自动执行。
目前的智能合约大致有两种:一是以太坊,借助js这种高级语言;另一种是Fabric,直接沿用了Docker的技术。
但在达鸿飞看来他们都太重了:“小蚁实际走了第三种技术路线。”他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下小蚁的路线:
“虚拟机是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餐厅”。合约就像这个餐厅里面一个一个的厨师团队,每个团队负责做不同的菜式供应给食客。有的厨师团队可能只做拍黄瓜(简单的合约),有的做米其林大菜(复杂的合约实现复杂的商业逻辑)。”
“当然这个餐厅环境可以很多样,也决定了同时食客的档次和同时接纳人数。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不同厨师团队能够匹配到不同餐厅。相当于是一套通用化的厨房适应方案。我们使用opcode作为餐厅“官方语言”,它很简单也适合简单合约,但也预留了很多空间给米其林大厨和他的专业设备(支持高级编程语言)。”
张铮文告诉Xtecher,跨链现在很多技术都已被论证是可行的,接下来就是技术实现。而虚拟机方面,初版的架构已经做好,需要交付一些技术上的文档,交给社区反复讨论和测试。
张铮文初步估计,未来遇到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智能合约的编译器。他说,“我们都没有做编译器的经验,所以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在技术上还是比较自信的。”
虽然小蚁目前专注的是产品底层技术创新,但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作为各种应用基础的底层技术拥有者,反而更可能登上食物链顶端。
务实的自由主义者
一般来说,喜欢数字货币的人通常是自由主义者,里面不乏一些极端的自由主义者——“每天要打倒政府的”、“每天要获得极端自由的”……而达鸿飞认为自己是一个“务实的自由主义者”,价值观并非那么极端。
他说,有很多自由主义者,往往会描述一个最终的状态,但并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也不在意路该怎么走。“他直接告诉你,那个状态是最美好,最自由的,我就要这个状态。至于怎样从现在的状态过渡到那个状态,他不关心。而如果呈现‘务实’两个字的话,就得考虑我们看到的那个未来在哪,直线走过去可能有很多障碍,需要绕过各种各样的障碍。”
达鸿飞告诉Xtecher,他曾是一个非常极客的人,“我并不是IT科班出身,我大学读的是科技英语专业,你可以说我是一个文科生,但实际上我在读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极客的人。”
达鸿飞
他1994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机房里,还自学了C语言和汇编语言。
那时,机房里的电脑有硬盘锁,很难在电脑上保存自己的文件,达鸿飞就自学了汇编,把硬盘锁破解掉了,然后自己又重新写了一个硬盘锁,把他专用的那台电脑给锁起来了。“这样我存在上面的文件,别人也没有办法进行修改了”,说到这儿,达鸿飞爽朗地笑起来。
他在大学时还是学校BBS病毒版的版主,也会用汇编写病毒。总而言之,他的大学,花了很多时间在捣腾电脑的一些底层技术上。
如今创业几年,对他来讲,最深刻的心路历程,则是他很客观地看待“风口”,区块链目前被很多人认为处于风口,而他觉得应该动态地看待这件事,“你必须先站在那个地方,而不是先有风来了,你再跑过去,那你是追不上的。你应该站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看风景,做自己喜欢的事,风刚好吹过来了。”
不单极客,他还是个文艺的人,“我会上豆瓣”,“在车上永远在听歌”,喜欢的歌也很潮,“和同龄人去卡拉OK唱歌,别人都不知道我唱的什么歌”。
张铮文同样喜欢听音乐,“听音乐可以和工作同时进行,互相并不影响”,他还喜欢飙车等刺激性的活动。
张铮文
张铮文有过信息安全的经验,后来又接触区块链技术,偶然机会认识达鸿飞后一拍即合,创立了小蚁。他和达鸿飞很是投契,“他(达鸿飞)的智商非常高,说话一说就通了,他虽然不是做技术出身的,但我说技术的话,可能说一点他就懂了,很爽快。”
两人之外,还有负责小蚁生态运营的VP陶荣祺,形成了紧密和谐的“铁三角”。
小蚁系统中有小蚁股,参加众筹可以分到小蚁股。当然项目最初是需要有启动资金,几个核心人员用非常低的估值去购买小蚁股,现在来看估值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从投资的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投资,但“铁三角”对此事却显得很平静。张铮文说,“真的是没有一点点兴奋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自己非常辛苦,然后努力去换回来的这样一个成绩。”
未来巨大却不荒芜
“英国《经济学人》把区块链技术比作‘一台制造信任的机器’。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人们可以像蚂蚁群落一样平等的协作、创造、分享。当人人合作,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达鸿飞在一次发言中讲到。这也正是之所以取名为“小蚁”的原因。
为什么是蚂蚁?
蚂蚁是最勤劳且有协作精神的。《圣经》箴言中描述,“懒惰人哪,你去观察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
目前,小蚁通过2015年和2016年两次众筹ICO,已获得折合人民币数千万的社区运营经费,保证了小蚁的长足发展,此时的小蚁正蓄势待发,力图成为国内标杆性的区块链社区。
达鸿飞说,“区块链技术是未来的可信数据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在他看来,面向未来,区块链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区块链也就是这一两年才开始火的,技术的成熟和扩散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指望它立刻就得到很大规模的应用,这个是不现实的。“其他的问题,我倒觉得都好解决,技术方面也并非特别大的难题。”
小蚁的愿景是“你我的数字资产”,在系统底层实现对多种数字资产的支持,用户可以直接在链上创建自己的资产类型,并用智能合约来控制它的发行和交易逻辑。
也许在过去看来,一个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分享、无间合作的场景,似乎只能出现在幻想中的“乌托邦”,但如小蚁团队在区块链技术上所付出的努力,正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欧易OKX下载
欧易OKX交易所,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